星期一, 三月 24, 2014

古庙游神

套一句老話,“新山華人要過了古廟游神慶典才算過完農曆新年”。我是土生土長的新山華人,猶記得小時候,“游神”期間總會覺得好神奇,怎麼“洗街”時都會下雨?當時各個華小會提早放學,一方面為了避開繁忙擁擠的交通,另一方面也是對“游神”活動的尊重。而我也會牽著爸媽的手,連同哥哥與婆婆一起出動參與盛會。
 
當時9歲的我,還是個小學生,喜歡熱鬧愛看表演。“游神”當天,婆婆先到神廟內燒香祭拜,接著帶我們到特設的舞台前觀賞“潮州大戲”;不懂得欣賞“大戲”的我和哥哥則會按捺不住,吵著要看舞獅舞龍。我們帶著小凳子,沿遊行隊伍經過的路線,找個最好的位置坐下,吃著手中的零食,喝著逢年過節才能喝得到的汽水,閒話家常,靜候遊行隊伍的到來,期待他們的表演。當時的“游神”規模並不會太大,人潮也不會太多。這個流傳百年、新山獨有的特殊華人傳統民俗文化慶典,也只不過是傳統的花車、舞獅、舞龍、大頭娃娃以及派糖果的仙女姐姐等等,哪曉得這“小汕頭”與“營大老爺”的特殊淵源?

為參與者安全盡綿力
 
隨著歲月流逝,年齡增長,19歲的我參與“游神”時,不再是那個小手牽大手的黃毛小伙子。我仍然會走到舞台前,但不是和婆婆與家人一起欣賞“大戲”;而是手中提著急救藥箱,連同夥伴排列在聖約翰救傷隊的隊伍裡,等候指揮官分配,準備為參與“游神”的眾人提供急救服務。我仍然能觀賞到舞獅舞龍,花車隊伍及大頭娃娃的表演,和以往不同的是,遊行隊伍逐漸龐大,花車設計也更加精緻特別,整個盛會也較有系統,增設了所謂的“恭迎台”。跟在遊行隊伍裡,觀察著四周的狀況,我看見了人們的認真、激情、不屈不撓,也體會到凝聚新山華人的“古廟精神”。看著民眾一家大小攜老扶幼,排排坐,我彷彿看見了以前的自己。
 
如今踏入社會,不管手上工作再忙,仍不會忘記這個“人與神狂歡的大日子”。這份“華人的歸屬感”,讓今年29歲的我,腰間束著急救腰包,手上拿著對講機,肩上背著聽診器,再次來到行宮。如今我不再是救傷隊伍中的隊員,而是指揮聖約翰救傷隊的負責醫官。身份與角色的轉換,讓肩頭上背負起了新的使命與責任,也讓我有了新的一番體驗與心得。我帶領隊員,穿梭在人群中隨時待命,為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希望為參與者的安全盡上一分綿力。
 
耳邊傳來“興啊!發啊!”聲此起彼落,鑼鼓爆竹聲響徹雲霄,參與者情緒澎湃氣勢高昂,大家手中握著香,口中祈求著生活安康,國泰民安。我看見了人民在經濟萎縮的環境裡,渴望著好日子到來的期盼!我看見了親情、友情與愛情的真實寫照!我看見了在這變幻無窮的時代裡,即使“游神”的形式有了一些改變,但在儀式及精神上,仍然秉持古廟游神原有那份慶豐收的含義。
 
古廟游神,在我9歲時,是精彩表演;19歲時,是慷慨激昂的盛會;29歲時,則是一種“精神” --- 一種值得傳承的薪火,必須延續的“民族團結”精神!
 
星洲日報/副刊‧文:吳奕品‧2014.03.14

此篇文章于2014年3月14日刊登于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