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一月 02, 2010

星洲言路

一定要当医生吗?

大馬高級學校考試文憑(STPM)成績放榜了,仔細的觀察,今年好些熱門特選學校的成績並不如想象中理想。去年同一時期,當我問了幾位理科生物班總積分4分的高材生,他們打算選修什麼科系時,他們給我的反應是:“考4分不拿醫科要拿什麼?”“好不容易拿4分,當然是拿最好的醫科!”“既然拿了4分,就別浪費,當然是醫科!”

這些考獲滿分的優秀生幾乎都一致想進入醫學系就讀醫科。但他們想讀醫科的動機似乎不太正確。考獲滿分的同學,往往都認為既然考獲滿分,就一定要進入醫學系。他們並沒有真正考慮自己在醫學方面的興趣。也沒認真思考一位醫生,在能正式行醫前所須經過的種種艱難過程,更沒考慮過成為醫生後所須付出的種種責任與代價。

成為醫生的整個過程並非如此簡單。並不是所謂的修完5年醫科就能出來開診療所。醫生這一行業,是涉及到一生的過程。在修讀完5年後,必須在醫院先實習1年,然後需要在政府醫院工作3年。過後,醫生們必須不斷的進修,跟進最新的醫藥醫學知識,必要時甚至需要面對一連串的考試。並不是人們所想象的,挨過短短的5年,考完畢業考就不必再考試了,這樣的想法可就錯了。想成為普通醫生都已如此不易,更何況是專科醫生?

見習醫生的實習過程,並不輕鬆,實習醫生們時常都會面對不同的問題。因為經驗不足,他們甚至會面對有經驗醫生,甚至護士的白眼。此外,在面對一些病人不幸去世時,面對著家屬永遠與死者分離的場面,面對著死者家屬無助的嚎啕大哭,醫生們都必須做好各種心理調適。
不單如此,醫生在行醫時是不能將個人的情緒帶到工作上,以免因為個人疏忽造成錯誤診斷。不管面對什麼情緒上的問題,醫生們都必須良好的處理。因此,醫生們必須擁有良好的心理建設,才能克服這些情緒上的考驗。

有個讀了醫科一年的朋友告訴我,當他進入醫學系後,才恍然大悟,並告訴我他上了賊船。他本以為醫生肯定能賺大錢,直到進入醫學系後才得知,醫生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富有。許多人想讀醫科的目的只是希望將來能賺大錢,能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醫生或許三餐都不成問題,但可別忘了,醫生不一定有時間解決三餐問題。

醫生的生活並不是自由自在的,他們工作時間長,也沒什麼多餘的閑暇時間。更重要的是,一條條的人命都掌握在醫生們的手裡。他們的責任是何等的重大。正因為如此,醫生們的生活壓力也相對的比其他人來的大。

各位優秀生,倘若你們能克服面對以上的種種考驗,並且已做好心理準備踏上這條漫長艱巨的道路,你們才是真正有資格成為醫生的一群。醫生最重要的是對病人的愛心與責任。切記,醫者父母心!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吳奕品‧2006/03/21
此篇文章于2006年3月22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