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一月 02, 2010

星洲言路

醫療水平與醫生素質

大馬衛生總監不久前在報導中指出,大馬部份醫生只懂得滿腹理論,缺乏臨床技能,因此診斷能力受到質疑。針對此番言論,本人略有同感。然而,對於他將這些責任歸咎於過多私立醫藥高等學府設立的說法,本人不敢苟同。

國內醫藥水平與醫生素質確實受到質疑。病人洗腎死亡、66歲老翁發燒問診服藥後失明、某州衛生局延誤處理病人病例報告,胎死腹中母子雙亡事件等等醫療失誤的新聞,讓人民對國內的醫療水平及醫生的信心劃上了問號。縱然首相要求衛生部必須針對醫藥疏忽案件作出解釋,但這是否就意味著這些事情不會再發生呢?問題真正解決了嗎?

醫科是最熱門的科系之一,選修醫科的人成千上萬,人人想成為醫生;卻不是人人有機會成為醫生。有機會成為醫生的,卻不一定有成為醫生的資格。而也有許多真正有資格、有條件成為醫生的,卻連踏入醫學系門檻的機會也沒有。

看看現今的教育體系,能夠進入國立大學就讀醫科的學生,全都是大馬高等教育文憑(STPM)或預科班(Matrikulasi)考獲總積分滿分4.00分的“高材生”。這是否代表著考取滿分的學生才有資格成為醫生?又是否代表著考取滿分的學生就一定能成為醫生?一位在考試中考取滿分、卻只會抱著課本死背,什麼活動也不參與的書呆子;和一位在考試中只考取總積分3.50分,卻活躍於聖約翰救傷隊或紅新月會等團體的學生,前者有如木頭人,不善溝通表達;後者熱心於社會服務,有基本急救知識且真正有興趣,兩者相比起來,哪一位較適合成為好醫生呢?

並不是靠死讀書,死背講師所分發的講義,在考試中考取滿分就能成為一位好醫生。我們要的不是只會考試的考試機器。相反的,要成為一位好醫生,成績固然重要,但也必須要有興趣,要有一份願意為病人付出的心,也要有責任感。然而,現今的許多醫科生卻好象缺乏了那份熱忱,往往只是為了成為醫生而盲目的選擇醫科,並沒有真正瞭解醫生的使命。難怪種種的醫藥疏忽案件會不斷發生。

醫生不懂得急救或心肺復甦術(CPR)也不足為奇了,因為許多醫藥高等學府對於急救不重視,而只注重醫科生對疾病病症或徵兆的熟悉度及疾病的診斷,造成醫生不懂得最基本的急救或心肺復甦術,這不是很可笑嗎?

此外,西方國家如英國、美國、澳洲等都已接納採用2005年最新版本的心肺復甦術指南來進行急救,而我國政府及有關部門卻遲遲還未公佈及承認新指南。如此關係到寶貴性命的問題,有關當局卻未積極處理,是否將人民的生命當兒戲?

要提高我國醫藥水平,有關當局應向西方國家學習,時時不斷更新採用最新的醫藥指南,並積極在人民中推廣急救醫藥的重要性。人民對急救醫藥的知識很重要,比起其他國家,我國人民對於急救醫藥知識的瞭解與敏感度似乎不高,無疑也對我國醫藥水平的提升帶來一定的阻礙。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吳奕品‧2006/02/22
此篇文章于2006年2月23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