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一月 02, 2010

星洲言路

也說“馬來西亞,能!”

閱讀了《言路版》的〈詭異的“馬來西亞,能!”〉一文,筆者也有些話想說。
近幾年,“馬來西亞,能!”似乎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這句口號似乎只停留在表面的意義,不管是人民或是政府也只將“馬來西亞,能!”以“大”,“高”,“長”,“遠”,等等之類的字眼來衡量。

當國油雙鋒塔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時,人們高喊“馬來西亞,能!”。當人民在一起狂撈最大盤的魚生時,人們高喊“馬來西亞,能!”。當人們編織了最長的國慶布條,人們也高喊“馬來西亞,能!”。難道馬來西亞就只能以這些來證明自己能嗎?是否代表著台北101大樓建起後,馬來西亞就不再“能”呢?

筆者也發覺,這種畸形的“馬來西亞,能!”概念,也慢慢的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民的心。人們不再以品質來衡量好壞強弱,相反的卻以“量”來衡量。打個比方,就連北部某些中學的某些制服團體,也有樣學樣的比了起來。

一場原本有意義的營火會,鬧得沸沸揚揚,邀請拿督聞人捐款,花上千萬令吉來舉行,搞得如同某某知名歌星的大型演唱會。

他們這樣做,只為了博得名堂,證明自己比別人強,證明“某某某,能!”。但他們卻用了如此浪費的方式,請問意義何在?

試想想,世界各地有多少人活在饑餓當中?有多少人三餐不能溫飽?他們又可知道全世界每一秒有多少人死於饑餓呢?與其浪費這些冤枉錢在這些無謂的虛榮心之上,倒不如好好的利用這些錢在有意義的善事上。

世界各地仍有無數的人們需要我們在精神、物質、及體力方面提供協助。在這些對人類有幫助的事上顯出“馬來西亞,能!”,不是更有意義,更值得驕傲嗎?


星洲日報/言路‧文:吳奕品‧2006/04/16
此篇文章于2006年4月17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