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協會最近發表文告,指大馬醫生人數將於2015年出現嚴重飽和現象,並預測將於2020年達到1:413的醫生對人口比例。筆者認為醫生人數增加,並非壞事;然而這一切須建立在醫生擁有良好素質的大前提下。
針對大馬醫協的這項報告,相關單位包括衛生部、醫協、醫生、醫學生,甚至是有意就讀醫科的畢業生都應該做好心理準備,以面對更多的競爭壓力,免得陷入精神崩潰的地步。然而,筆者認為他們更應該將焦點集中在如何為國家人民帶來更良好及高水準的醫療服務,並擁有“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而並非杞人憂天,擔心自己飯碗不保等問題。
醫生人數增加,對醫療服務帶來不少好處。大馬醫生現在正面對工作時間嚴重超時問題,每一位醫生除了正常工作時間外,也必須值夜班隨時待命(On-call)。這導致醫生們需要連續工作超過24小時。試問在睡眠不充足,精力狀態不佳,精神恍惚的狀況下,醫生們如何有效的為病患提供最好的服務?又如何確保不會發生誤診事件?
英國有一項“醫生工作時間研究計劃”,他們在2008年將醫生每一星期的合法工作時間制定在不超過56小時;而有關單位也在2009年,將醫生一星期的合法工作時間減少至不超過48小時。經過研究證實,縮短醫生工作時間的這項計劃的確有助於提高醫生的工作素質與效率,並能減少工作勞累所帶來的醫療失誤。此外,這也相對的減少醫生在下班回家途中發生交通意外的機率。
正所謂人多好辦事,現今醫療趨勢已不再有如以往的個人秀,醫生人數增加更有助於將“單獨式診療”轉換為“團隊式診療”。在一些醫療先進國家如英國與日本,許多醫療步驟如心肺的手術,所涉及的不只是心臟專科,更需要麻醉科醫生,循環系統專科醫生等不同專科醫生一起參與手術。同樣的,在平日的問診,不同的醫生也一起研究同一位病患的病例,以帶來最好的診治方案。
不但如此,衛生部或有關當局更應該善用豐富的人力資源,以提高大馬的衛生與醫療水平。衛生部長也曾提到,大馬仍然缺乏許多不同領域的專科醫生,如小兒心臟專科等。衛生部應該致力於培育出更多不同領域的專科醫生。倘若有足夠的醫療專才,大馬心臟中心或許也不會面對被收購的命運,而沙巴州伊麗莎白醫院也不會拖延多達500多宗未進行的手術。
既然已經預測未來所可能面對的問題,何不在問題來臨之前,將問題轉換為機會,計劃好更完善的措施來發展大馬的醫療領域?此外,有關單位何不善用這些人才,以發展其他大馬尚未普遍的醫療服務如送院前醫療援助,如飛行醫生等?不過,在未發展這些先進服務前,衛生部應該先將最基礎的問題解決,這包括醫療人員的素質、服務態度,以及福利問題。
當有關當局能在問題發生前計劃好應對措施,同時間培育出素質佳,態度正確的醫生,並提供醫療人員更完好的福利,三管齊下,必能使大馬醫療體系更上一層樓。有關當局也應該糾正畢業生對於醫生“錢途無量”的思想,以確保畢業生們選讀醫科乃基於一顆真正想幫助人的心,而非為名為利。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吳奕品‧2008.12.22
此篇文章于2008年12月23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