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星洲日報於2008年4月6日所刊登的一則有關新任衛生部部長所發表的言論,筆者不敢苟同。衛長曾於4月6日在大馬國家心髒協會“今天起,給生命一個禮物—心肺復甦教育計劃”新聞發布會上提到,以正確方式進行“嘴對嘴”人工呼吸,並不會被傳染疾病。筆者認為上述言論具有一定的誤導性。
當為病患進行“嘴對嘴”人工呼吸時,急救員必須以自己的口,緊貼密封著病患的口,將自己所呼出來的空氣吹入患者肺部,並以胸口的起伏來斷定空氣是否順利通過病患的氣管,進入體內。這其實具有著被傳染疾病的可能。
根據醫學研究,傳染病能透過多種方式在人群中蔓延開來,其中包括了通過食物傳染,血液傳染,空氣傳染,以及唾液傳染。舉個例子,患有著傳染病如肺炎,C型肝炎,腦膜炎及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病患,是有可能在急救員進行“嘴對嘴”人工呼吸時,通過唾液將疾病傳染的。同樣的,在为车禍吐血的傷者進行“嘴對嘴”人工呼吸時,一些高風險疾病也有可能因此透過血液,傳染給有口瘡的急救員。雖然透過“嘴對嘴”人工呼吸傳染疾病的幾率並不算高,但並不代表不會傳染。
因此,在為病患進行人工呼吸時,必須做好完善的衛生安全防護措施。其中,急救員能夠使用“人工呼吸面罩”以避免與病患的唾液或血液直接接觸。另一種防護措施則是使用“人工呼吸防護膜”。筆者認為,相關部門在教導人民心肺復甦術時,更應該教導人民正確的衛生防護措施,因為急救的最基本原則,是在確保自身安全不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才能施與急救。
調查顯示,在日本,救傷車只需6分鐘就能抵達目的地為病患進行急救;在美國,這需要花上了20分鐘。然而,美國病患的生存率卻比日本高出了數倍。調查指出,這是因為多數美國人民都根據美國心髒協會2005年心肺復甦術指南,掌握了心肺復甦術技能,並能在發生突發狀況時即時給予援助。因此,衛長所提倡的心肺復甦教育計劃是值得鼓勵的。
衛長也於當日提及了 “自動體外心髒除顫器”的功用。筆者對於衛長鼓勵非急救專業人士使用“自動體外心髒除顫器”感到高興,因為這機器的確能夠有效及安全的提高心髒病爆發者的生存率。“自動體外心髒除顫器”在其他先進國已非常普遍,各大超級市場,高速公路休息站等公共場合均擺放著這台能及時救人的機器以備人們不時之需。然而,這在我國卻尚未普及化,因此有關部門也應致力於提高人民對“自動體外心髒除顫器”的知識及操作方式。
但願有一天我國也能達至“一個家庭,一個急救員”的目標。也期待著新任衛生部部長能有更完善及周詳的計劃,以便能更好的顧及國人與醫護人員的健康及福利。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吳奕品‧2008.04.24
此篇文章于2008年4月25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