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一月 02, 2010

星洲言路

醫生週六值勤治標不治本

代攝衛生部長黃家定宣佈,將讓醫生於週六值勤並進行非緊急手術,以減少病人的等待時間。針對此項措施,筆者有話要说。

正如全國公共及民事職工總會主席奧馬奧斯曼所說的,此項措施將使到原本工作量極多的醫生缺乏足夠休息,並影響工作素質,並非長久之計。筆者認為,醫生之所以無法於限定時間內妥善的治療病患,以致急診室擁擠,主因乃是我國醫療體制及醫療管理系統本身出現了問題。

衛生總監依斯邁馬里干也提到,許多醫院無法專注於急診病例,因為這些醫務人員在為其他非緊急病患提供治療,其實不只如此,許多醫務人員身兼多職,他們肩負著處理緊急病患、救傷車服務及非緊急病患的工作等。試想想,當醫務人員正為剛送來的緊急病患進行治療時,突然緊急電話響起,要求救傷車服務,此時忙于醫治病患的醫務人員如何能分身?在急診室已忙得不可開交的醫務人員,又將如何處理好掛號求診的其他病患?

筆者認為醫務人員不應將所有工作“一腳踢”的攬於一身。一直以來,醫院乃是救傷車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在少數州屬則有其他私人機構也提供救傷車服務。然而,救傷車服務與醫院所提供的服務理應分隔開來,一些先進國家如日本、新加坡、美國及英國等,救傷車服務完全由民防部隊或消防拯救隊所提供。他們擁有訓練有素的急診醫士全權負責到意外現場為傷者進行急救,並確保傷者狀況穩定後送入醫院,他們主要工作為送院前醫療,而醫院內的一切治療將由院內醫生及護士負責處理。

我國也擁有類似急診醫士的醫療助理,然而他們的工作性質卻大不相同。醫療助理主要工作為協助醫院內醫生醫治病患,協助外科醫生進行手術。當然,他們也負責救傷車服務。這使到醫務人員無法有效的為院內病患及等待救傷車的病患提供醫療服務,造成了兩頭不到岸的局面;與外國的醫療系統相比,我國的確在這方面遜於他國。

我國之所以發生了許多醫療疏失案件以及累積病例的問題,其中一個主因乃我國沒有完善的送院前醫療系統。政府或能參考他國的醫療體系,開始著重發展我國的送院前醫療,並提供相關課程以訓練更多急診醫士。據筆者瞭解,急診醫士在我國並不普遍,我國如今並沒有任何一所大學或學院提供有關課程。馬來西亞國民大學曾在數年前提供為期9個月的基本急診醫士課程。然而,在生產出兩屆的急診醫士後,國大便暫停了有關課程,而政府也並未承認相關文憑。

當然,我國的一些州屬如檳城已開始關注送院前醫療的重要性,其中檳島中央醫院意外急診部已開始著手訓練一些非政府組織及非營利機構,提高他們在提供救傷車醫療服務時的技術與效率,以達到專業水準,政府也每年支助並派遣數位消防與拯救隊員到美國去接受專業急診醫士訓練課程。

倘若我國醫療體系能有所改善,醫務人員工作領域分配妥當,病人被拖延手術的問題必能解決。然而,這是一項長遠的計劃,並需要醫療領域的各個單位共同合作,方能成功,而非一朝一夕就能看見成果。屆時,我國醫療領域必能成為本區域的另一醫療樞紐。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吳奕品‧2008.02.13
此篇文章于2008年2月14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