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一月 02, 2010

星洲言路

思維封閉焉能成世界級大學?

雪蘭莪州務大臣卡立建議瑪拉工藝大學開放10%學額給非土著的言論,引起有關大學學生的抗議,鬧得沸沸揚揚,也使教育課題在各族社會引起爭議。

筆者兩個月前曾於言路版發表〈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一文。文中提及了大馬一些小學、中學,甚至大學,仍存在著種族固打制,這足以顯示大馬教育制度的不公。而瑪拉工藝大學的存在,更是不公平教育制度的另一例子。

瑪拉工藝大學成立於1956年,如今在全國各地有超過15間院校。這所大學和其他的國立大學有所不同。從創立以來,它們只錄取土著及開放5%學額給外國學生,因此並無任何種族固打制可言。這是一所單一族群大學,同一族群在同一個環境,同一種水準裡彼此競爭;是一所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大學,因為在世界各地,我們不會找到任何一所只錄取單一族群的大學。

通過瑪拉工藝大學的官方網站,筆者發現這所大學自稱培訓的畢業生,擁有世界級社會與經濟成就。不但如此,這所大學也自稱有著多元化及國際化的學術前景。筆者認為,這只是紙上談兵,無稽之談。試問,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裡,一所號稱大馬首要教育中心的大學,卻仍持有如此封閉的思想,並堅持封閉的政策,如何能在國際市場分得一杯羹?更如何稱得上是世界級?

要成為世界知名及擁有高知識水平的大專學府,最基本的條件自然是擁有足夠的競爭力。然而,一味的自欺欺人,故步自封,只將自己局限在一個小框框裡,只與自己實力相近的人比較,卻不願與外界競爭,不求更進一步,又如何談得上有競爭力呢?

不但如此,在馬來西亞這個多元種族,宗教及文化的國家裡,這所大學所實行的方針卻與國家的多元性背道而馳,實為諷刺。當單一族群制度被實行時,沒有人將之視為單元主義及種族主義;而此時開放學額於非土著的建議被提出時,卻造成了各方的強烈譴責,還強硬的將之與敏感的種族課題掛鉤,此等不成熟的思想,和大馬51年的歲數不成正比。所謂的多元化與國際化及各種不同的使命宣言,也不過是一片謊言,因為大馬人民仍然無法摒棄狹隘的思維。

筆者不瞭解為何有人會為了開放學額一事而起了那麼大的反應。筆者認為這與馬來人特權並無任何關係,為何國人不能從單純的“教育課題”來看待此事?其實開放學額何嘗不是一件好事?這除了能夠提供更多各族學生相互交流的機會,更能刺激土著學生的競爭力,並克服2020宏願的8項挑戰。

我們都應當珍惜國家現有的多元特性,並且接受多元化共存的事實。我們不該存有分化性的思想,反之,應視大馬各族為“馬來西亞族”,唯有不分彼此,互相幫助,國家才會有進步。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吳奕品‧2008.08.20
此篇文章于2008年8月21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