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一月 02, 2010

星洲言路

誰叫醫學生太沉重?

針對衛生總監依斯邁揭露馬來西亞醫藥理事會每個月收到至少5名醫學系學生精神出問題的案例一事,筆者認為事態嚴重。

近年來,大馬許多大專如雨後春筍般,一家跟著一家不斷的開辦醫學課程;希望報讀醫學系的莘莘學子也不斷的倍增。許多考獲全科A等的特優生,或是成績平平的學生都抱著一種“非醫學系門檻不入”的心態來繼續他們的學習生涯。

在大馬,每間醫科大學的教學方針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醫學生大致上需修讀兩年醫學理論基礎階段,以及3年的臨床醫學階段。在前兩年的理論課程,醫學生所需修得的科目包括了生物化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不同的學科。

除了每一天的課堂教學,學生們在每個星期都會有特定的問題導向學習。為了讓醫學生能夠為臨床醫學階段做好充份的準備,醫學生們也需接受臨床技能訓練。一些醫學院為了讓學生們持續溫習功課,更規定每個星期實行每週測驗,學生們必須將這一週所學習的都溫習好,以面對接下來一周的測驗。如此毫無期限的測驗,直至兩年的理論基礎課程結束為止。

不只如此,到了後3年的臨床醫學課程,醫學生們每一天同樣需要接受課堂教學、臨床教學、小組研討會、例行巡房,以及值夜班。此外,醫學生們平均每一週都須呈上一份對病患的病例報告。臨床教學時,醫學生需向教授及組員們呈現及討論病患病例;在小組研討會上,醫學生們也需針對自己所被分配到的題目給於演说,有時甚至要面對醫院裡醫生或護士們的刻薄對待。當然,醫學生們也需時刻做好面對病患死亡的心理準備。

其實想當醫生並非只須功課好就行,並非所有特優生都適合就讀醫學系。醫學系學生須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思考能力、觀察力、敏銳度,以及適當的抗壓能力。面對如此繁重的生活壓力,要是欠缺足夠的抗壓能力,心理衛生及精神一定出現問題。筆者認為,有關單位在遴選醫學生時不該只單憑學生的成績而斷定入學資格;反之,更應該效仿一些西方國家以更全面的方式來如取醫學生,以建立一個全人的醫療體系。

就讀醫學系雖然並不非常困難,但也並非想像中的簡單。筆者堅決認為,大家一定要真正瞭解醫學生以及醫生的真實生活,收集足夠的資料,並做好心理準備,再來決定自己的選擇。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吳奕品‧2008.12.01
此篇文章于2008年12月2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