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一月 02, 2010

星洲言路

評論:緊急救援系統待改進


連綿不斷的傾盆大雨,百年罕見的大水災,將人們歡慶聖誕的心情給沖淡了。


一場突如其來的水災,將各相關政府部門及救災單位搞得束手無策,不知所措。這證明了大馬處理緊急事件應對能力尚弱,也凸顯大馬緊急救援系統尚處於嬰孩階段,弊端百出。對年齡已近半百的大馬來說,確實令人失望。


水災發生的前幾天,發現有關水災的新聞並未提及救援行動的進展及其成果;反之,某些機構宣稱未接到消息及任何求助信息,因而不能出動相關人員到災區進行援救。也有些救援機構更因拯救船只過於陳舊,或早已破損而無法展開救災行動。這好比醫生聽診沒有聽筒,開刀卻沒有手術刀,是多麼令人汗顏的。這些工具不是應該隨時都準備待命的嗎?有關機構不是應該時常檢查工具的功能,以便在急需時提供最好的援助嗎?


和2年前的南亞大海嘯拯救行動比較起來,檳城政府或民間的救援組織就相對有系統。他們能在第一時間給予人力物力和醫藥援助。有些非政府組織更能成為第一反應隊伍,給予最好的援助。他們能夠有條不紊的互相配合,不管是消拯局、民防部隊、皇家警察、醫院、聖約翰救傷隊、紅新月會等團體,都能在各自的崗位伸出援手。而柔佛的救援組織,卻似烏合之眾,毫無效率可言。


筆者是聖約翰救傷隊區參謀官,也是一名自願兼職緊急醫藥援助急救隊員,因此對各種救災及緊急醫藥援助行動特別關注與敏感。筆者出門時,總會隨身攜帶一個腰包,內有各種基本藥物及急救用具,為的是能夠在緊急狀態時,給予人們第一時間的協助,以免留下遺憾。意外總在人們沒有設防的情況下發生,只要能及時給予基本的急救,就能救人一命。此次水災救援行動,是否已錯過了援救的黃金時間呢?


有關部門或機構應該好好檢討自己的運作系統,各部門是否已隨時待命,並在任何災難發生時都能妥善處理?各部門是否都有訓練有素的拯救人員?這些拯救人員是否都將自己的職業視為一種專業,並充滿熱忱?當以上答案皆屬“是”時,大馬的緊急救援系統才能在必要時發揮效用。

星洲日報/言路‧文:吳奕品‧2006/12/24
此篇文章于2006年12月25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