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重質不重量
閱讀了3月3日星洲日報言路版〈提昇專科醫生的質量〉一文後,筆者有話說。
眾所周知,大馬擁有至少6所國立大學提供醫學系;另外約有8所私立大專也提供醫學系,而且數量或許會持續上升。這6所國立大學每年各別平均培訓至少100位醫科畢業生;而私立大專每年所培訓的醫生數量更是不計其數。
估計大馬每年都會培訓超過1800名新醫生。若是這樣的速度持續下去,不出10年大馬醫生數量將會出現嚴重飽和的現象,而醫生對病人的比例也會減少。
每年1800名新醫生裡頭,有多少位會選擇繼續進修專科學位?選擇進修專科學位的醫生當中又有多少位願意選擇心臟及胸腔科?然而,筆者不認為專科醫生的數量會是一個嚴重問題;真正所面對的乃素質問題。當然,這並非只限於專科醫生;更涉及了普通醫生。
修讀醫科並非易事,這需要先天的聰明,更需要後天的努力,要成為一位好醫生更是難上加難。這對於那些熱衷於服務社會人群的醫學生們,當然不成問題。但現今時代,真正為了想幫助病人而選修醫學系的人又有多少呢?賺錢,並非醫生的主要宗旨與目的。
筆者曾在之前的文章表示過,成績平凡的學生未必不能成為好醫生;而成績優異的學生,也並非一定有潛能成為好醫生。相對而言,學生的學習態度及興趣就更為重要了。現實終究是殘酷的,想要踏入醫學系的門檻,始終需要學科總積分4分的一紙文憑。這足以顯示大馬考試至上,填鴨式及固打制教育政策的弊端。
造成醫生缺乏素質的另一因素乃“教育商業化”。無可否認,許多私立醫學大專提供了一些真正有興趣成為醫生的學生們踏入醫學系門檻的機會。可悲的是,大馬教育已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及利益化。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培育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栽培國家棟梁”,“培育英才”等等的使命宣言,只不過是賺取商業利益的美麗借口。
當然,醫生素質也關係到學生們的心態及講師教授專業學術水平。許多醫學系學生只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認為一旦繳了學費,就定能順理成章的成為醫生,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醫學系確實難讀,壓力也非常之大,學生需要面對的考試更是不計其數,但是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應該要自制自律,並對自己及病人負起責任。
切記,當病人向醫生問診時,就已將自己的生命交給醫生了,能否將病人醫好就得看醫生們的素質。筆者認為,栽培醫科專才,重質不重量。與其敷衍了事的培訓成千上萬個會醫死人的庸醫;倒不如認真的培訓出一名真正能濟世救人的“再世華佗”!
星洲日報/言路‧文:吳奕品‧2007.03.04
此篇文章于2007年3月5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