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一月 02, 2010

星洲言路

做好“送院前醫療”的防範工作

最近又發生一宗“救傷車害死人”事件 。由於救傷車沒有汽油,以及在送院途中發現氧氣筒內氧氣不足而折返,導致死者送醫時間有所延誤,因而誤了人命。由此可見,我國醫療體系在“送院前醫療”(Pre-Hospital Care)這一方面,仍然有許多人為疏失,實在有待改進。

“送院前醫療”與我們所熟悉的“醫院內醫療”(Hospital Care)有所不同。現今大多數醫生,護士及醫藥助理等醫療人員,所接受的培訓都只限於“醫院內醫療”,而都不太重視“送院前醫療”,這也是我國死亡率上升的其中一個導因。

“送院前醫療”基本上較為注重“預防”,及穩定患者傷勢或病情。例如,車禍傷者雖然沒有明顯的脊椎骨受傷癥狀,但基於預防措施,訓練有素的救護人員都會為傷者戴上頸椎固定器及其他預防配備。眾所周知,脊椎骨受傷能導致半身不遂,甚至更嚴重的後果,因此這些防範措施是必要的。然而對於“醫院內醫療”來說,有關醫療人員則較為重視診斷結果。這兩種處理方法,各有重要性,兩者必須配合方能發揮最大的療效。

然而現今所面對的問題,是大多數政府醫院的醫藥助理/救傷車救護員並未受到良好的“送院前醫療”的訓練,因此對傷者造成更大傷害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送院前醫療”的範圍非常廣,就連檢查救傷車也包括在內。

筆者仍然記得第一天在緊急醫療援助服務實習時,被命令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救傷車。這包括了檢查救傷車的性能、剎車器、閃光警報器,以及車內所有急救裝備、所剩汽油、氧氣筒所剩氧氣等。要是發現有所損壞,或有所不足,有關人員必須馬上修補及增添。

除此之外,救護員也接受如何操作對話機,以便和醫院及其他救援機構更快捷及有效的溝通。這足以讓救傷車在最短的時間到達目的地,更能避免資源的浪費。

對於最近所發生的事件,筆者認為身為處在最前線的救護員,應該時刻做好準備,確保自己的工作用具如救傷配備,處於最佳狀態,以便給於人民最好的服務。有關人員應該摒棄得過且過,敷衍的態度。

試想想,要是面對不幸的是自己的親人,那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呢?醫療人員都應該將所有的病患傷者視為自己的親人般看待,並給於最好的服務。醫療領域所注重的並不只是知識及技能,人文道德及同理心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吳奕品•2007.05.22
此篇文章于2007年5月23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