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一月 06, 2010

星洲言路

吳奕品‧“一個大馬診所”須周詳規劃

一些醫生不滿政府設立“一個大馬診所”其實不無他的理由。

政府於去年11月杪提出設立,並撥出1000萬令吉在全國各地設立50間“一個大馬診所”,至今也只有短短的2個月。筆者並不贊成政府如此草率倉促的設立這個所謂能夠讓醫療服務深入民間的診所。

據筆者所知,“一個大馬診所”乃是衛生部政府診所屬下的衛星診所,目的為了應付城市低下層人口的需求。如此的理念的確很不錯;然而,在診所裡負責看診的卻只是醫藥助理和護士,這並非上上之策。筆者並非輕視醫藥助理或護士們的能力與水準,但若以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將帶來許多問題。

第一,專業訓練問題。正如大馬醫協主席郭光龍醫生所說的,大馬多數醫藥助理與普通護士只持有大馬教育文憑,並完成3年的醫藥助理文憑課程或護理文憑課程。與真正的醫生相比,他們的臨床訓練不足,是無可否認的。

衛生部之前早已認為5年制的醫學課程所培育出來的醫生,缺乏臨床診斷能力,因此將原本一年的實習階段,增加為兩年,為的就是確保醫生們擁有足夠的診斷與醫療技術。倘若只是普通的醫藥助理或護士就有能力診斷病情,醫生還需要如此辛苦的完成5年醫學課程嗎?就連剛畢業的醫生也需要在政府醫院服務至少5年,才能自立門戶設立私人診所。3年課程訓練出來的醫藥助理或護士真的擁有足夠的臨床診斷能力嗎?

第二,國民問題。“一個大馬診所”所提供的主要服務乃是為低下層人口提供診斷與醫治輕微疾病,小手術和慢性病的跟進。試問,人民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常識來分辨自身的病痛是屬於輕微或是嚴重疾病?是否發燒症狀的病人就是屬於輕微疾病的呢?醫藥助理和護士是否有能力分辨出普通發燒,腦膜炎和H1N1流感發燒的不同?

不但如此,國民往往只注意到在自己的住宅區有著一家政府診所,卻不知診所是否有提供急症服務。倘若發生緊急事件,如孕婦需要緊急生產,或是發生嚴重交通意外,民眾一味將孕婦或傷者送往診所,而醫藥助理和護士是否有能力接生或處理傷者的傷勢?

第3,設備操作問題。政府縱然大手筆來發展“一個大馬診所”,但這畢竟是一間小規模的診所,不可能有很完善的消毒工具,或是麻醉儀器。就算擁有完善的醫療儀器,這些儀器都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來操作,就連注射麻醉藥,也需要醫生處理;醫藥助理和護士有能力操作嗎?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大馬診所”如何有效的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援助?

設立“一個大馬診所”的概念很好,然而這需要完善的計劃方能實行。“一個大馬診所”至少需要一名實習醫生常駐診所內,方能較為有效地為人民提供醫療服務。畢竟每一位醫生都受過嚴格訓練。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吳奕品‧2010.01.06
此篇文章于2010年1月7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2 条评论:

진릉 说...

一个大马诊所,根本只是个有名无实的诊所而已。没有住诊医生不说,严重的case不一定能够pick up得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如让google去当医生更好。

初次发现你搬了家,现在才来登门拜访。

奕品 (吴名氏-多嘴) 说...

大佬,
你说得没有错!
其实我的原稿里面有提到,一个大马诊所会成为Panadol Clinic。。。
但是这一部分被cut嘬了~